笔墨惊天地 云山入画图一一记实力派书画家张自学
文图|马庆赐
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古城叫方城。方城的南边有一个小山包,名叫虎山岗。说来奇怪,虎山岗周边诞生了好几位有名的书法家、画家。他们在京城,在外地都很有名气,这也许就是人杰地灵吧。近两年,虎山岗南边又冷不丁冒出来了一位,他叫张自学,过去他不显山不露水,在书画方面可谓默默无闻。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旦露脸冒泡,就惊艳一片,迷傻众人。为什么呢?他原本不是搞书画的,他是一名教育家、演讲家、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在全国各地演讲上千场,出版了好几本专著,很有影响力。为什么突然搞起书画来?也许是机缘巧合,时机已到,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疫情,他外出讲课的机会少了,再加上到了退休的年龄,不想再奔波劳碌,需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时候了,所以就想到了小时候的爱好和兴趣,重新拿起画笔,干自己最想干的事情。他怎么会爱上书画呢,这源于小时候家穷,过年写对联,要拿着烟请人给写,没权没势往往拖到最后,很是作难,父母见状,就怂恿他,“你不是也练过大字吗,咱自己写吧!”初生牛犊不怕虎,写,贴上去,爸妈好一番夸奖。从此找到了感觉,就大胆的给家人写,亲戚写。现在才明白,父母为什么夸,因为他们不认字,文盲。高中时家里买不起画,就自己买来新闻纸,画四扇屏,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画了个遍。中间几十年,虽没有从事书画,也常常练上那么几笔,所以功夫还算没有完全荒废。第二,就是他的天赋。有人说,天赋大于能力,能力大于专业,专业大于名头。张自学先生之所以从一个默默无闻到忽然大放异彩,就是源于他的天赋异禀。他的妈妈虽然是一个文盲,不识字,但是扎花描云,剪纸,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舅舅呢,虽然看上去有点傻,但编框窝篓,编草席无师自通,所以在他的母系血统当中,有艺术的基因,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书画方面悟性极高的原因所在吧。第三,是因为他的功夫不在书画之内,而在书画之外。在古代,真正的一个书画家,他不是以书画为生活目的,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和绘画,只是他能力当中的附加值,一种才情横溢而已。那张自学先生呢?我觉得也是这样,他博览群书,博学多才,讲课走遍大江南北,阅人无数,这为他的书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他的博学,他的文化底蕴,因有源头活水,因此就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第四,他没有学过素描,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又因为有书法的功底,因此他的国画,更纯粹,更地道,更具有文人的气息。因为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在书法方面,涉猎广泛,能写真、草、隶、篆多种字体。他的隶书落笔极具雄浑,不拖泥带水,痛快果敢有斩钉截铁之势,文人气息浓烈,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可谓是他的心性使然,痛快淋漓又不失文人风采。他的行书,是师从王羲之的圣教序,流畅俊美,极具跃动感和生命的活力。他的花鸟是师从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陈葆棣先生,他深得老师的精髓,强调笔墨的功夫,注重传统又勇于创新。山水画是取众家之长。北方山水学习的是师恩钊老师,南派山水是追随张际才老师。张自学先生戏称是这些老师的关门弟子,其实他们从未晤面,他只是关起门来拿着手机把老师的讲课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画是临摹了一幅又一幅,特别是疫情三年,他夜以继日潜心研究,书画方面突飞猛进成效显著。他是教育者,对于学习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拜师学艺是农耕时代信息不发达的产物,那个时候信息闭塞,人们孤陋寡闻,只能跋山涉水,程门立雪。现在呢,一部手机就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各路高手都可以为我所学,而且随时随地,因此学习变得简单实用高效。名也命也,张自学,他的许多知识都是自学而来,而且自学成才,不得不令人称奇。另外呢,张自学先生的很多书画作品参加了国内各界书画展,得了许多的奖项,作品被国内外很多单位和个人收藏。总之,张先生在书画方面极具天赋,很有发展潜力,长期发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因此拥有一幅张自学先生的书画作品,不但难得,也许更具升值空间和珍藏价值。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江山入画图出处
意思是夸赞书画的厉害。
出自:清代宋湘于嘉庆年游大观楼所作 原文: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译文: 千年的笔墨惊动了天地,万里高的山和万里高的云都画在了纸上。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传说,宋湘在游览一名山胜迹时,曾留下“高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草书,惊动四方!
四尺对开写什么诗词好?
上面二君回答错矣!!
四尺对开,是指一张宣纸(这是宣纸的特有提法)的尺寸。
是指将四尺整张宣纸(长宽138 * 68公分左右)沿竖方向裁为两张,一张的长宽是138*34。假如卖字画,就是指的这样一片,而非两片.
你如果竖写,这样的效果是一幅条幅。就写一段名言、一首诗词等,也可以如下面横幅写几个大字,然后左面落款。
如果横幅,写四五个大字,然后落款。四尺对开这样横幅用纸不适合写多的字,这样好看。我建议你写“天道酬勤”、“尊师重教”、“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等。按照中国书法格式,从右到左,左边落款,落款竖写,从上到下。
予己诗三行,有酒有梦有远方
原创对联如下:
予己诗三行,有梦,有酒,有远方。
赠人花一朵,存真,存爱,存心意。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 偶语句。对联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 中国 传统 文化瑰宝。
对联
对联又称 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 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 五代 后蜀主 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4]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 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 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5]
对联
对联作为一种 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 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 周易·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 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 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 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 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 阴平、 上声、
对联
去声四声,皆分 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 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 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 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 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 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 斯坦因0610号 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 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 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 横批或 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 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 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 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 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 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 连珠对、 双声对、 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 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 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 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 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 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 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 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 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 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 李登作《声类》十卷, 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 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 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 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 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对联示例
一字对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对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 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对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 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7]
水帘洞(对) 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四字对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 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 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五字对联
山色攒 文气(对)湖光澄 读心。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对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 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对联
德张 民智开明范(对)学领 女权炳耀风。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 同参 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八字对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 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 明月春则和风。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十字对联
厚德才,孚 和协,时成尔事(对)修文乐,讲 礼仪,更造吾民。
多字对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是,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地。
七言对联
2017年七言对联大全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贴对联代表着吉祥的寓意,那么都有哪些好的`七言对联呢?本文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七言对联大全,欢迎阅读。
2017年七言对联大全 上联:人和家顺百事兴
下联:富贵平安福满堂
上联:新春福旺鸿运开
下联:佳节吉祥如意来
上联:日子红火喜迎门
下联:天随人意福星照
上联:门迎百福福星照
下联:户纳千祥祥云开
上联:开门迎春春满院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
上联:迎新春年年如意
下联:接鸿福步步登高
上联:好日子舒心如意
下联:美生活幸福平安
上联:富贵双全人如意
下联:财喜两旺家和睦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满堂欢喜永平安
上联:春日祥和幸福年
下联:彩灯高照平安门
上联:春红柳发岁更新
下联:爆竹花开灯结彩
上联:张灯结彩迎新春
下联:欢天喜地庆佳节
上联:春回大地风光好
下联:福满人间喜事多
上联:花开富贵家家乐
下联:灯照吉祥岁岁欢
上联:迎新春万事如意
下联:贺佳节财源广进
上联:春风得意财源广
下联:平安富贵家业兴
上联:展鸿图事事顺心
下联:创大业年年得意
上联:天赐宝地财源广
下联:地助富门吉祥家
上联:迎春迎喜迎富贵
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
上联:天赐良机前程锦
下联:事业腾飞永顺心
上联:和顺满门添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上联:风水宝地千财旺
下联:天顺人和万事兴
上联:展鸿图兴旺发达
下联:创大业万星生辉
上联:平安富贵财源进
下联:发达荣华事业兴
上联:堆金积玉创富贵
下联:安居乐业创前程
上联:事业有成步步高
下联:财源广进年年发
上联:展鸿图年年得意
下联:创伟业事事顺心
上联:迎新春平安如意
下联:贺佳节富贵平安
上联:宝地财源逐日增
下联:吉门生意连年好
上联:四海财源通宝地
下联:九州鸿运进福门
上联:顺风顺水顺人意
下联:得利得财得天时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
上联:天时地利兴伟业
下联:富贵平安大发财
上联:庆佳节万事如意
下联:贺新年八方来财
上联:四海来财富贵地
下联:九州进宝吉祥地
上联:新春大吉鸿运开
下联:遍地流金广财进
上联:盛世和谐添锦绣
下联:伟业腾飞更辉煌
上联:宏图大展奔前程
下联:财运亨通创大业
上联:鸿运当头迎百福
下联:吉星高照纳千祥
上联:事业辉煌年年好
下联:财源广进步步高
上联:迎新春前程似锦
下联:贺佳节事业辉煌
上联:福门家业腾云起
下联:宝地财源乘风来
上联:四海来财兴骏业
下联:九州进宝铸辉煌
上联:事事顺心创大业
下联:年年得意展鸿图
上联:新春福旺迎好运
下联:佳节吉祥开门红
上联:贺佳节百业兴隆
下联:迎新春万事如意
上联:繁荣昌盛铸辉煌
下联:和谐发展兴骏业
上联:财达三江通四海
下联:业兴千年连九州
上联:占地利生意兴隆
下联:得天时财源广进
上联:好生意年年兴旺
下联:大财源时时通达
上联:宏图大展振雄风
下联:伟业腾飞增锦绣
上联:求真务实创伟业
下联:天帮地助展鸿图
上联:通天生意腾云起
下联:遍地商机鸿利来
上联:门迎四季平安福
下联:地聚八方鸿运财
上联:四海来财富盈门
下联:九州进宝金铺地
上联:鸿运铺平发财路
下联:富贵带来吉祥福
上联:庆盛世繁荣发展
下联:贺新春伟业腾飞
上联:开福门四季平安
下联:发财地八方进宝
上联:新春大吉鸿运开
下联:遍地流金广财进
上联:吉祥平安天赐福
下联:荣华富贵地生财
上联:鸿运带来九州福
下联:富贵迎进四海财
上联:万事如意满门顺
下联:四季平安全家福
上联:喜居宝地财兴旺
下联:福照家门富生辉
上联:家和事顺好运来
下联:人兴财旺鸿福长
上联:新年天意同人意
下联:喜事今春同旧春
上联:新春新景新气象
下联:多福多财多平安
上联:龙腾虎跃人间景
下联:鸟语花香天地春
上联:全家平安添百福
下联:满门和顺纳千祥
上联:百花迎春香满地
下联:万事如意喜临门
上联:人财两旺平安宅
下联:福寿双全富贵家
上联:福气降临全家福
下联:春光辉映满堂春
上联:门迎百福福星照
下联:户纳千祥祥云腾
上联:春临华堂繁花艳
下联:福到门庭喜气盈
上联:福随瑞气来庭院
下联:财伴春风入宅门
上联:家业兴旺财源广
下联:老少平安福寿长
上联:百业兴旺财源广
下联:全家和顺福寿长
上联:宏图大展兴隆宅
下联:泰运宏开富贵家
上联:出门求财添富贵
下联:居家创业得兴隆
上联:万事亨通时运好
下联:九洲昌盛气象新
上联:迁居喜逢吉祥日
下联:安宅正遇如意春
上联:生意兴隆同地久
下联:财源广进共天长
上联:门迎晓日财源广
下联:户纳春风吉庆多
上联:吉星永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常临积善家
上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下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上联:福如东海滔滔至
下联:财似春潮滚滚来
上联:春到华堂生百福
下联:花发吉宅纳千祥
上联:丹凤呈祥凤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上联:春回大地千山秀
下联:日暖神州万物荣
厅堂联(二)
上联:庭阶日暖舒麟趾
下联:桂阁风高起凤毛
上联:凤毛五色文章美
下联:骏马千金声价荣
上联:栽竹尽成双凤尾
下联:种松皆作老鹤麟
上联:碧水环门龙起舞
下联:丹山绕室凤飞鸣
上联:鹏起天池三百万
下联:龙游艺苑字三千
上联:一帘花影云拖地
下联:半户书声月在天
上联:胸中云梦波澜阔
下联:眼底沧浪宇宙宽
上联:风度鹤声闻远谷
下联:山横雨色卷浮岚
上联:梅召春光兰遣夏
下联:菊呈秋色见鹤飞
上联:床小也能闻凤舞
下联:檐低更易见鹏飞
上联:壁间挂满诗书画
下联:窗里收全日月星
上联:水之江汉星之斗
下联:鹤在云霄凤在梧
上联:高敞轩窗迎海月
下联:欲栽花木待春风
上联:静向庭中看鹤舞
下联:闲从户外听莺歌
上联:闲看秋水心无事
下联:坐对长松气自豪
上联:九穗嘉禾征国瑞
下联:几株丹桂振家声
文房书斋联(三)
上联:退笔如山未足珍
下联: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东坡)
上联:每逢善事心先喜
下联:得见奇书手自抄(明祝枝山)
上联:斗酒纵观廿一史
下联:炉香静对十三径(明史可法)
上联:删繁就简三秋树
下联: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
上联:书似青山常乱叠
下联:灯如红豆最相思(清纪晓岚)
上联:高山流水诗千首
下联:明月清风酒一船(清曹雪芹)
上联:精神到处文章老
下联:学问深时意气平(清石韫玉)
上联:清如瘦竹闲如鹤
下联:座是春风室是兰(清金农)
上联:秋月春风在怀抱
下联:吉金乐石为文章(清俞曲园)
上联:张生石鼓李潮篆
下联:汉代风诗楚国骚(清沈曾植)
上联:右军书法晚乃善
下联:庾信文章老更成(清赵之谦)
上联:千秋笔墨惊天地
下联:万里云山入画图(邓拓)
上联:柳荫分绿笼琴岳
下联:花片飞红点砚池
上联:窗竹影摇书案上
下联:山泉声入砚池中
上联:片纸能缩天下意
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
上联:花落砚池香描字
下联:竹摇窗楣韵入书
上联:风声度竹有琴韵
下联:月影写梅无墨痕
上联:云喷笔花腾虎豹
下联:风翻墨浪走蛟龙
上联:墨花点笔浓云黑
下联:瑶草入帘春雨香
上联:花木清香庭院翠
下联:琴书雅趣画堂幽
上联:春庭草色和烟暖
下联:午夜书声待月寒
上联:梦中得吟诗无字
下联:醉后挥毫笔有神
上联:春云夏雨秋夜月
下联:唐诗晋字汉文章
上联:好书悟后三更月
下联:良友来时四座清
上联:人品无瑕玉界地
下联:文章有骨绣屏风
上联:风月一厅为良友
下联:诗书半榻是严师
上联:法取兰亭存气韵
下联:书随时代见精神
上联:右军临池今尚墨
下联:襄阳拜石古有图
上联:千管文毫争色彩
下联:万家诗客竞风流
上联:一帘风月王维画
下联:四壁云山杜甫诗
上联:墨林名流遍华夏
下联:书林精品聚斋门
上联:雨洒窗竹图书润
下联:风过瓶梅笔砚香
上联:竹露松风蕉叶雨
下联:茶烟琴韵读书声
上联:芝兰入室香俱化
下联:松竹当庭韵最清
上联:运笔不灵看雁舞
下联:行文无序赏花开
上联:小苑诗风聚翠墨
下联:怡亭笔兴拜青藤
上联:丹青落纸化春色
下联:彩墨从心题新诗
上联:盛世书风多浩气
下联:晚年池墨大精神
上联:半榻墨云摩晋草
下联:一晚春雨润唐花
上联:风飏柳烟浮秦榻
下联:月仪梅影上书窗
上联:读书众壑归沧海
下联:下笔微云起泰山
上联:书声读落三更月
下联:笔阵扫开万里云
上联:万卷图书天禄上
下联:四时风物月华中
上联:雅言不在诗文外
下联:琴德元超丝竹间
上联:桐下古琴招月听
下联:松荫奇石有云浮
上联:静夜不嫌鱼读月
下联:闲时还爱鸟谈天
上联:为学深知书有味
下联:观心澄觉室生光
上联:清新隽永诗书气
下联:朴素天真翰墨情
上联:功精力勤出拙作
下联:意兴笔健生妙篇
上联:学海无边勤是岸
下联:云程有路志为梯
上联:学海无涯勤可渡
下联:书山有顶志能攀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联:登临书山叹观止
下联:欲渡学海愧胜游
中堂书画联(四)
上联:日月两轮天地眼
下联:诗书万卷圣贤书(南京朱熹世家中堂)
上联:好山须作图画看
下联:流水可为琴曲听(山水)
上联:水暖池塘鱼极乐
下联:山临花坞鸟先鸣
上联:青山远绕千条嶂
下联:碧水长流万里涛
上联:千秋笔墨惊天地
下联:万里云山入画图
上联:盆树醉心醇似酒
下联:景山怡性乐于仙
上联:沧海六鳌瞻气象
下联:青天一鹤见精神
上联:山纳胸中浮画意
下联:江收眼底入诗章
上联:风度鹤声闻远谷
下联:山横雨色卷浮云
上联:万里眼波鸥世界
下联:九秋风露鹤精神
上联:山抹晴云无墨画
下联:竹敲秋雨有生诗
上联:白手壮心训大海
下联:青春浩气走千山
上联:雪压红梅呈异彩
下联:春归芳草发新芽
上联:回首绿柳方飞絮
下联:转瞬红梅又着枝(春意盎然图)
上联:国色经霜皆拥翠
下联:天香满地不沾尘(春艳图)
上联:映庭碧草自春色
下联:隔叶黄鹂空好音(春色图)
上联:雄鸡一唱明春晓
下联:喜鹊双飞报好音(春晓图)
上联:自来自去堂上燕
下联:相亲相近水中鸥(燕鸥鸣春图)
上联:桃杏满庭争艳丽
下联:薜萝绕径放精神(春景图)
上联:雨洗杏花红欲滴
下联:日映杨柳绿初浮(春雨艳阳)
上联:接天荷叶无穷碧
下联:映日莲花别样红(夏荷)
上联:花应开口迎人笑
下联:叶自临风任意摇(荷花初放)
上联:白璧无瑕称至宝
下联:青莲不染发奇香(荷洁奇香)
上联:鱼惊翠羽金鳞跃
下联:莲脱红衣紫芭催(鱼澈莲池图)
上联:国色从来比西子
下联:天香原不借东风(牡丹富贵图)
上联:月朵暮开无艳色
下联:风茎时动有奇香(秋菊图)
上联:琴临秋水弹月色
下联:客至奇峰扫白云(秋月)
上联:艳丽最宜新着雨
下联:娇妖全在欲开时(海棠)
上联:重阳红树秋山晚
下联:满月青帘杜酒香(秋色)
上联:日暖岭梅开晓色
下联:风摇山竹动寒声(冬梅)
上联:疏影摇落水清浅
下联:暗香浮动月黄昏
上联:疏影横斜水清浅
下联:暗香浮动月黄昏(冬梅)
上联:梅须逊雪三分白
下联: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上联:平林木落溪水瘦
下联:一夜雪飘远山肥(冬雪)
上联:兰荷盛放香春夏
下联:菊梅争开艳秋冬(四季飘香)
上联:苍松挺拔千秋翠
下联:冬梅昂首百年春(松梅)
上联:苍松自古多富洁
下联:丹鹤于今更寿康(松鹤)
上联:青山有雪存松性
下联:碧宇无云乘鹤心(松鹤)
上联:紫气辉煌双鹤寿
下联:春风浩荡百花香(鹤寿)
上联:云龙上下驰东野
下联:云鹤飞扬入北山(云鹤腾空图)
上联:珠树好栖千年鹤
下联:玉阶先发一枝梅(梅鹤图)
上联:青松有寿石为伴
下联:白鹤多情鹿更鸣(六合同春)
上联:春随芳草千年艳
下联:人与梅花一样清(梅花报春图)
上联:胜水名山非匠意
下联:崇楼杰阁夺天工(蓬莱仙境)
上联:碧波承日福如海
下联:丹壑连峰寿似山(福寿仙翁)
上联:九天日月开新运
下联:万里笙歌乐太平(风光图)
上联:一庭花影三更月
下联:千里松荫百道泉(松月图)
上联:万里长天飞瑞鹤
下联:千寻峻岭峙苍松(松鹤)
上联:竹因临水情斯畅
下联:兰以当风气亦和(青兰翠竹)
上联:怀若竹虚临曲水
下联:气如兰静在春风(竹兰图)
上联:道德文章家国事
下联:江河华岱书画源(山水图)
上联:清阴欲凌霄汉上
下联:远意自在山水间(山水)
上联:琼台含雾星辰满
下联:霄汉无云日月真(山水)
上联:岚飞生翠常疑雨
下联:峰有真姿不借春(山水)
上联:兰有国香清益远
下联:松如人寿志逾坚(松兰)
上联:古木自绕龙虎气
下联:文章欲振凤鸾声(花鸟)
上联:石上珍禽夸锦绣
下联:枝头丽蕊斗芳菲(花鸟)
上联:彩凤欢鸣千峰翠
下联:初阳朗照万壑新(丹凤朝阳)
婚联(五)
上联:长天欢翔比翼鸟
下联:天地喜结连理枝
上联:花好月圆欣喜日
下联:桃红柳绿幸福时
上联:杯交玉液飞鹦鹉
下联:乐奏瑶池引凤凰
上联:鸾凤和鸣昌百世
下联:鸳鸯好合庆三春
上联:香烟篆就平安字
下联:烛叶开成并蒂花
上联:云汉桥成牛女渡
下联:春台箫引凤凰飞
上联:万里风云骐骥足
下联:百年珠树凤凰枝
上联:百年佳偶今朝合
下联:万载良缘此日成
上联:翠柏凌云开燕翼
下联:香兰曜日启鸿图
上联:琴瑟永偕千岁乐
下联:芝兰同介百年春
上联:双飞黄鹂鸣翠柳
下联:并蒂红莲映碧波
上联:花深处鸳鸯并立
下联:枝稀间凤凰共栖
上联:黄花酿酒三杯醉
下联:绣阁增辉两烛燃
上联:迎东风双燕展翅
下联:向朝阳并蒂花开
上联:玉宇欣看金鹤舞
下联:画堂喜听彩鸾鸣
上联:碧海云生龙对舞
下联:丹山日出凤双飞
上联:种就福田如意玉
下联:养成心地吉祥云
上联:玉镜人间传合璧
下联:银河天上渡双星
上联:双星牛女窥银汉
下联:并蒂芙蓉映彩霞
上联:对对莲开映碧水
下联:双双蝶舞乘东风
上联:翡翠翼交连理树
下联:藻芹香绕合欢筵
上联:瑞云无习飞霭色
下联:寒梅有意酿天香
上联:绣阁风和箫引凤
下联:蓝田日暖玉生春
上联:玉楼光辉花并蒂
下联:金屋春暖月初圆
上联:尊前合成调鹦鹉
下联:洞房吹箫引凤凰
上联:喜今日银河初渡
下联:愿他年玉树生枝
上联:自从香暖绣帘姻
下联:待得熏风拂翠钿
上联:万树宝花天不夜
下联:一轮玉鉴月初圆
上联:双飞都是关雎鸟
下联:并蒂常开连理枝
寿联(六)
上联:晚景弥坚松柏节
下联:好风常度桂兰香
上联:柏节松心宜晚翠
下联:童颜鹤发盛当年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韵
下联:人如松柏岁常新
上联:文移北斗成天象
下联:月捧南山作寿杯
上联:紫松树里千年鹤
下联:清凤池边五色云
上联:仙居十二楼之上
下联:大寿八千岁乃春
上联:年高喜赏登高节
下联:秋老还添不老春
上联:大鸟鹏飞九万里
下联:蟠桃子熟三千年
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
下联:何须惆怅近黄昏
上联:青霜不老千年鹤
下联:锦鲤高腾太液池
上联:芝兰气韵松筠操
下联:龙马精神海鹤情
上联:芝兰气韵松筠操
下联:龙马精神海鹤姿
上联:寿比南山松不老
下联:福如东海水长流
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心田重德心长泰
下联:福地安居福自来
上联:青山不老人长寿
下联:华夏常春花永红
上联:举酒同歌无量寿
下联:开怀共醉小阳春
上联:千岁蟠桃开寿域
下联:九重春色映霞觞
上联:栽竹尽成双凤尾
下联:种松皆作老龙鳞
上联:白雪欢歌翻寿曲
下联:淡云坚石傲松年
上联:周天行健人常健
下联:九日登高寿更高
上联:体建神怡晚景好
下联:书声墨韵老来红
上联:身似西方无量佛
下联:寿如南岳老人星
上联:福禄寿三星共照
下联:天地人六合同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