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哪些“灭绝”的生物实际上还活着
1972年夏天,反潜护卫舰“斯坦”驶入了南美洲海岸的战备值班。但不久后,它不得不紧急中断值班。在通过赤道后,驱逐舰的所有声呐设备突然损坏了。无法在现场修复,舰只进入了干船坞。
“斯坦”进入船坞后,维修工人们的情绪异常激动。问题是,位于船底下的回声定位设备的圆顶从四面八方被咬断。巨大的牙印遍布周围。
船厂的维修专家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一切都表明,这艘船受到了一种未知的海洋生物的袭击。显然,这个生物对外来者的无礼入侵感到愤怒。维修专家的结论是:
“……损坏是由某种极大的生物造成的”。
在同一时期,美国的潜水艇“艾尔文”进行着深海研究。驾驶员麦卡姆斯后来说:
“在一次下潜到一千英尺深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从我的小窗户里看着,突然,一只巨大的深海生物从我面前突然出现,迅速飞过,然后迅速消失在黑暗中。”这位经验丰富的深海研究员诚实地被这一景象震惊了。尽管他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从未见过类似的情况。
然而,另一艘深海船员看到了类似的事情。在60年代末,下潜器“深海之星4000”在1200米深的海底工作。在海沟底部安装传感器的工作进展顺利。
在某一刻,科学家们注意到一个巨大的阴影正在靠近他们。这个15米长的未知生物在附近画了几个圈,然后失去了兴趣,慢慢地离开了。其中一名实验室技术员对朋友说:
“这个怪物的眼睛和汤碗一样大。”
几年后,“怪物”被发现了。但并非同一种。
1972年,在夏威夷附近,一个奇特的生物被捕获。它是一种全新的五米长鲨鱼。它有着庞大的头部和巨大的嘴,覆盖着数百颗细小的针状牙齿。人们称之为“大嘴鲨”。
“这只鲨鱼不仅是新物种的代表,还是新的家族和属的代表。”
这个自然奇迹只是稍微类似于它的亲戚。它以浮游生物为食,并努力避开人类。随后,科学家捕获了几个样本,并通过植入传感器来了解它们的习性。
在夜间,这种生物在深度10至30米的区域内捕食浮游生物。白天,它会潜到200米深的地方。尽管不清楚“大嘴鲨”在逃避什么,也许是阳光?
然而,尽管这些都很不寻常,但对人类来说,这并不是最危险的生物。看起来,海洋中可能隐藏着更可怕的生物。
有很大的可能性,那些被认为在数百万年前已经灭绝的生物仍然生活在深海中。这并不奇怪。海洋环境非常稳定,古老的物种很可能在地表的所有灾难中存活下来。
其中可能包括巨齿鲨,一个真正的怪兽。想象一下一个有八层楼高的房子大小的贪婪怪兽。几排20厘米长的尖牙对于任何生物来说都是致命的。
是的,现代科学真诚地认为这样的生物在数百万年前已经灭绝了。然而,不久前发现了一颗牙齿,而且它一点也没有石化。分析表明,这颗牙齿只有一万一千年的历史。
没有什么保证能够证明,与这颗牙齿的拥有者同类的生物不会在海洋的广阔中继续航行。
有哪些感觉已经灭绝的生物其实还活着?
你这个问题很有趣,其实关于很多学者认为消失的物种,在某个地方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是不多。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些物种这么幸运的存活下来了呢?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酷,感觉像是个贵族出门的,但是其实它是是澳洲 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 ,因其 外貌有树龙虾(tree lobster)的昵称 ,于1 930年一度被视为已灭绝,于2001年却被重新发现 (这现象称为拉撒路现象) 。
目前仅在一个小岛上发现一个小于30个的种群, 因此被称为“世上最罕有的昆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成虫长达 15厘米 ,一般雌虫比雄虫大。它们有“ 地上的龙虾 ”等别名。它们具有椭圆形的躯体及结实的足部, 雄性更有一对不合比例的粗壮股节 。
与大部分竹节虫不同, 它们没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却很快。
这种竹节虫的行为对昆虫类来说极为罕见。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种纽带关系。雄性遵循雌性,并且它们的活动取决于雌性。
在夜间, 雄性的三根腿包裹着雌性,竹节虫夫妇相拥入眠。
雌性竹节虫在倒悬于树枝时产卵。9个月之后便能孵化。 若虫起初是鲜绿色,并且在昼间活动,但当其成熟之后便会变为黑色并改为夜间活动。
现在这群非常罕有的昆虫已经被澳洲政府转移到了墨尔本公园进行繁殖,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到那边说不定还可以看到它们
百慕大海燕是一种 虻圆尾鹱 , 在百慕大因其怪异的叫声而被称为Cahow 。百慕大海燕为夜行性、在地上筑巢的海鸟,是百慕大的国鸟。
因为它本来被认为在330年前就已绝种,但后来被重新发现并被归入拉撒路物种 ,即消失几世纪后又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所以说很神奇)
百慕大海燕原本在百慕大群岛数量很多。 这种鸟繁殖非常慢 ,擅长飞行, 其成鸟期几乎都在海上飞行 。五岁时会回到其出生地并开始繁殖, 只产下一颗卵(这么少的产卵肯定会出问题的),其婚配制度为终生婚配。
因百慕大海燕为夜行性, 它们诡异的叫声曾吓阻迷信的西班牙航海家 ,认为该岛上有恶魔居住。
在1620年左右,百慕大海燕被认为已灭绝。它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直到1951年,才在总共不到一公顷的4个相邻岩石小岛上重新发现了一个由18对繁殖的百慕大海燕夫妇。
到目前为止三代海燕的数量已从18对增加到90多个。
20世纪中古巴沟齿鼩已经被当作灭绝,但是在1970年代里在该岛的东部又发现了少数,虽然如此它们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
到1960年代为止海地沟齿鼩还被看作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海地当时其数量也已经大量减少。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种的数量也开始降落。
它是一种小型原始哺乳动物, 其特征是像鼻子或鼻子一样细长的鼻部,并以产生有毒的唾液而闻名 ,这在哺乳动物中非常罕见。 它的毒液可以杀死蜥蜴,青蛙,小鸟甚至啮齿动物。
根据化石记录,科学家们认为,约有3000万年前,这个物种居住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学者认为在哥伦布时代之前,它仍然遍布整个岛屿, 但是随着西班牙征服者的到来以及与之竞争的老鼠和家畜的引入,它的数量开始迅速下降。
据说该岛的东部地区,克里斯塔山脉和洪堡国家公园的最偏远地区,仅存有少量的几只,所以它们依然是濒临灭绝的物种。
暂时只想到了这3种动物,等后期有其他物种了再补充进来,也欢迎大家前来讨论。
最神奇的发现应该是腔棘鱼了。腔棘鱼最早出现在4.2~3.6亿年前的泥盆纪的化石之中。泥盆纪是生物适应了阳光的辐射,开始登陆并遍布陆地的一个地质时期。
图:泥盆纪的地球 图:泥盆纪的陆地环境
图:腔棘鱼化石
腔棘鱼曾经是一个大家族,生物学家甚至单独设立了一个纲~腔棘鱼纲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鱼类应该在6500万年前的大撞击中,和非鸟恐龙们一起灭绝了。
腔棘鱼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登陆的脊椎动物的老祖宗,是生物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1938年,在博物馆中工作的拉迪玛女士在南非的一个码头上看见了一条被渔民捕获的长着“四肢”的怪鱼。她对这条鱼非常感兴趣,并将它画了下来。回去后她翻遍了各种书籍都没有找到这种鱼的记载。于是她写信请教了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教授大感惊讶,这不是已灭绝了几千万年的腔棘鱼吗?
图:腔棘鱼标本
于是教授赶紧发电报要求拉迪玛女士妥善保管这条鱼,可惜已经晚了。这条珍贵的鱼已经成为了食物,只留下了鱼鳞和骨头。教授只好悬赏100英镑捕捉这种鱼。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捕捉计划流产。直到14年后才收获了第一条腔棘鱼的标本。
图:自然状态下的腔棘鱼
目前,腔棘鱼只被发现了两种: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腔棘鱼最大能够长到2米,重量达110千克。通过对耳石年轮的分析,这种鱼寿命能够达到80~100岁。由于数量不多,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答:有些生物被称作活化石,在这里我单独向大家介绍一种之前我国独有的植物——水杉;在70年前,水杉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灭绝的植物,甚至水杉化石同恐龙化石放在一起陈列在博物馆当中。
水杉类植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白垩纪时期的植物,化石几乎出现在北半球的所有地区,常与恐龙化石一起,然而在第四纪冰川之后,这类植物似乎彻底消失了,古生物学家一度认为水杉已经完全灭绝。
直到1941年底,原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途经四川省万县谋道溪时,发现一株他从未见过的植物,当地人称作“水杉”,因其形状似杉类又喜生长于水边而得名,汉字也写作水桫。
由于当时树叶落尽没有采集到标本,研究人员首次采集到水杉标本是在1943年,下面是水杉独特的树叶:
在1945年,中国林学家郑万钧先生见到水杉标本时,认为该植物是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的新物种,在查阅大量文献后,郑万钧指出标本的枝和叶都是对生,球果种鳞也对生,断定该植物绝非水松,最后由胡先、郑万钧两人联名发表文章,确定了中国活水杉的存在。
后来人们在水杉发现地附近,陆续发现了更多的水杉,其中有一颗年龄高达400余年,每年能产生几十万的水杉种子,水杉也被送到国外进行培育,目前水杉已经在全国地区,以及国外50多个国家进行栽培,成为造纸、建筑板材、庭院观赏的优选乔木。
水杉具有生长快,易存活的优点,但是不耐贫瘠和干旱,喜欢湿润、喜光,十年能长十多米,二十年可成材;水杉的发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植物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水杉能存活到今天,也是非常幸运的,这种同恐龙一个时期的植物,属于难得的活化石。
找到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一直是古生物学家的梦想, 尽管人类已经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绘制成地图并进行了编目,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很少有人去 探索 ,比如深海和茂密的丛林。当发现一种奇怪的生物时,古生物学家必须权衡证据,判断它是一种新物种,还是一种之前认为已经灭绝但仍然存活下来的远古物种遗迹。 当一个物种因为从化石记录中消失时被认为已经灭绝, 发现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仍然活着是非常罕见的, 科学家们称这种物种为复活种,并不是因为该物种真的复活了。
腔棘鱼是曾经认为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的最好例子 。根据化石记录,腔棘鱼已经为人所知,但科学家认为它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与恐龙的灭绝时间差不多。东伦敦一家小博物馆的馆长玛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经常查看渔民的渔获物,寻找任何不寻常的标本,1938年,她在渔民的渔获物中发现了 被认为早已灭绝的 腔棘鱼。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又发现了另一腔棘鱼物种。
水杉 。水杉是一种落叶针叶树,是水杉属的唯一现存物种,曾经被认为在500万年前已经灭绝,直到 2 0世纪40年代中国植物学者在湖北、湖南以及重庆边境地区重新发现了它。
里海马 。 这种小马生活在伊朗北部, 曾在1000多年前被古代波斯帝国所器重,高度在91到117厘米之间,像是小马。由于数百年来没有发现这种马的记录,大多数人认为它已经灭绝了。1965年,一位名叫Louise Firouz的美国妇女在里海附近发现了一匹小马驹,被鉴定是一匹 早就被认为灭绝的 里海马。
侏罗纪虾 。侏罗纪虾是一组特殊的十足甲壳类动物,化石记录显示它们的种类非常丰富,出现在三叠纪,兴盛于侏罗纪,随后在白垩纪和始新世之间衰落, 自1822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20种的侏罗纪虾被描述鉴定。侏罗纪虾 一直被认为在始新世已经灭绝,但 在1975年,发现其标本;在2005年, 在太平洋发现存活的 侏罗纪 虾 。
我们经常说有一些生物是“活化石”,就是说这些生物最早出现在几亿年前,这几亿年的时间内,这些生物性状比较稳定,几亿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首先要说的就是七鳃鳗。这种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就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密密麻麻的牙齿看起来让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简直就像是远古怪兽一样。七鳃鳗最早出现在3.6亿年前,这种生物会吸附在海洋生物的体表吸血为生。
然后是大家都可能或多或少看到过的一种生物:鲎。这种生物有一个独特的特性,那就是血液是蓝色的,最早在4.5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
另外就是有一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生物:海绵。这种生物学名叫作多孔生物,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见过天然海绵,但是谁能够想象到这种几乎很常见的生物居然曾经生活在7、8亿年前呢?
在正常人的认知里,地球是经历过几次物种大灭绝的,在远古时期有很多和现在不同的动物,现在都没有了,但是也有一些侥幸的存活了一下,就不完全统计,地球上已被定名的物种大约有1000万种左右,但是地球上现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物种没有被定义命名,甚至都没有被人类发现。在这些物种当中就包含着一些我们已经认为灭绝了的生物。
巨鬣狗:一种史前战斗力极强的肉食型动物,其身形比现在的非洲斑点鬣狗大了4倍,体重相当于一只成年的棕熊。古飙:大约在4000万年前出现过,是一种10分有特点的猫科性动物,身形似豹子,头却像剑齿虎的头。还有滑齿龙:这个看过一些纪录片儿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是大海之中的生物,是最有可能现今依旧存在的一种肉食性动物。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现在这个世界平均每年都会有几种生物从人类的眼里消失,它们当中有一部分是无法适应自然环境,自行消亡的。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很难找到的,它们已经被大自然淘汰了。但剩下的那一部分,是被人类屠杀,导致灭绝的,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是可以寻觅到的,只是其总群的数量变得非常稀少了。
千寻君来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 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恐龙 ,如果确认鸟类就是恐龙的演化分支的话,那曾经的地球霸主就还活着,或者说它们其中一部分活了下来,没有被团灭。
▲高鼻羚羊
然后就想到了 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和麋鹿 ,这三种食草动物一度在我国销声匿迹,但已经从国外引种,现已恢复野生种群,但在网上的诸多文章中它们仍然被称作灭绝动物, 很多人都分不清灭绝、野外灭绝、区域灭绝、亚种灭绝的区别。 ▲矛尾鱼
还有一些诞生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的生物依旧还有部分种群存活至今,我们称之为“活化石”或者 孑遗生物, 这类生物以植物居多,动物也有一些,比如著名的有 中华鲟、银鲛、鹦鹉螺、矛尾鱼(腔棘鱼)、鲎、巨骨舌鱼、皱鳃鲨、鲎虫(三眼恐龙虾)、侏罗纪虾、仙女虾等。它们都是和恐龙同时代甚至更早的动物,躲过了数次大灭绝,顽强生存至今。
但为了更符合问题,我还想到几个被大多数人误以为灭绝的动物 。
不知从何时起, 网上开始传出堪察加棕熊灭绝的消息 ,像各种《灭绝动物盘点》和《因人类捕杀而灭绝的动物》之类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堪察加棕熊的身影。 在国内某词条上,赫然写道堪察加棕熊由于人类过度捕杀,于1920年灭绝, 但上面又写到堪察加棕熊的IUCN危险评定是低危,这明显前后矛盾! 实际上,堪察加棕熊在堪察加半岛活的好好的,不知是谁造的谣!
堪察加棕熊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棕熊亚种,体型仅次于科迪亚克棕熊和半岛巨棕熊,最大的堪察加棕熊体重685千克。上图就是1997-2000年野生堪察加棕熊体型数据,如果堪察加棕熊1920年就灭绝了,上面的数据哪来的! 堪察加棕熊每年太平洋鲑鱼洄游时都能大吃一顿,这是专属于北太平洋沿岸棕熊的福利, 所以 东西伯利亚 和 阿拉斯加地区 的棕熊体型非常巨大。
亚洲猎豹和堪察加棕熊一样,也是“被网络灭绝的动物”,受词条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它在1948年就灭绝了,实际上,伊朗还保存着亚洲猎豹最后的野生种群。
▲猎豹分布图,棕色 历史 分布,黄色现存分布
猎豹和狮子一样,曾在亚洲西南部有大范围的分布 ,但在近代遭到人类大量捕杀,目前亚洲狮仅存于印度。 1948年在印度中央邦3只雄性幼年猎豹被杀死 ,这是印度最后的野生猎豹,从此猎豹在印度野外消失,亚洲其它地方也未见踪影,于是国际上普遍认为野生亚洲猎豹在1948年灭绝。 1995年,印度德里动物园的最后一只猎豹去世 ,这一物种在印度的历程就此结束。 ▲伊朗的亚洲猎豹
但令人意外的是,多年之后在伊朗北部山区竟然奇迹般的发现了猎豹!原来这些猎豹为躲避战乱而逃到了人迹罕至的山区,为这一物种保留了最后的野生种群,目前野生亚洲猎豹仅存50余只,而 伊朗人工饲养的亚洲猎豹仅有三只,雄豹Kushki,雌豹Iran和Delbar。 ▲雌豹Delbar
今年,人工繁育计划失败了,留给保护人员的机会不多了,希望亚洲猎豹能像亚洲狮一样绝境重生!
小露脊鲸:有一种成功,叫我的天敌灭绝了,我还在!
小露脊鲸别称矮鲸,是现存最小的须鲸 ,最长只有6.45米,体重约3-3.5吨,比大白鲨稍大一些,但在须鲸家族中却是当之无愧的小个子。 是须鲸亚目小露脊鲸科唯一的一种 ,长着形似露脊鲸的弓状头部,整体形态更接近鳁鲸。 小露脊鲸的头骨与200万年前灭绝的 新须鲸科 最相似,因此被认为是新须鲸科唯一幸存至今的成员, 而新须鲸曾经是梅尔维尔鲸(梅氏利维坦鲸)、巨齿鲨和早期大型齿鲸的主要猎杀对象。而梅尔维尔鲸和巨齿鲨早已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而新须鲸科却硕果仅存,所以说,比天敌生命力更顽强也是一种本事。
龙
龙:我曾经被一条龙服务过
彩鹮,江豚,白眉叶猴,白鳍豚,云豹
3种被认为灭绝,但实际上还活着的动物,如今怎么样了?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地方,但是这里不光是我们的家,也是众多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家。保持动物多样性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主题,毕竟一旦动物灭绝,恐怕人类也距离灭亡的时候也不远了,但是千百年来依然有很多生惨遭灭绝,比如袋狼,大海牛,渡渡鸟,大海雀,开普狮等。但有三种被认为灭绝,可实际上还活着,它们都是谁,如今怎么样了?
首先是朱鹮,这种鸟作为日本皇室中的象征,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捕捉到它的身影,因为据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种鸟只剩下七只,其实这已经意味着功能性灭绝,因为它已经太稀少了,对生态环境已经是一种破坏。
为了防止它们灭绝,人能将它们捕捉到人工繁殖基地,在人类的帮助之下,逐渐恢复了朱鹮的数量,但是不久之后,日本又对外宣布朱鹮只剩下三只。可是我国自然科学考察队在陕西境内发现了两个朱鹮窝,最终在队员的保护之下,朱鹮的数量增加,一度到达了1500多只,如今朱鹮数量虽然依然很少,但是不至于灭绝的危险。
再者婆罗洲侏儒象,虽然大象的数量很多,但是这个品种却十分稀少,曾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是后来发现,他依然还有1500多只。并且这种象相对于其他大象来说身体较矮,而且性格较为温和,但是如今依然还有。
还有就是爪哇虎,这种老虎属于小型热带的岛屿虎,身体除了较小外,体毛也较浅,但是胡须却非常的长,曾经的数量也是非常众多的,而且活动范围非常的大,最大的可达4200平方千米以上。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人类的不断发展导致爪哇虎的生存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偷猎现象比较严重,使得爪哇虎遭受近乎灭顶之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这种老虎的数量已经不足2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到了1972年的时候这种老虎已经不足九只,在1983年的时候,最后一只饲养的老虎也在动物园去世,在1988年的时候,印度尼西亚正式宣布爪哇虎已经灭绝,人们需要看到这种物种恐怕就需要去博物馆,而不是动物园或者野外。
保护动物多样性是人类需要认真对待的主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因为人类的过度发展而灭绝,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一旦他失去平衡的时候 ,就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个系统都会崩塌,而人类也很少会独善其身,但是反观现在全球变暖,已经导致很多物种岌岌可危,所以还是需要人类重视。
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其中几种依旧生活在海洋深处
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纪元,其中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时间是距今4.8亿年前,结束时间是4.4亿年前,中间一共有4200万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地球上也出现了很多十分神奇的物种,下面和本站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奥陶纪十大恐怖生物 1、广翅鲎
广翅鲎主要生活在距今约4亿6000万-4亿4500万年前的时间,它在志留纪时候相当繁盛,这是一种节肢动物,主要生活了大约2.5亿年的时间。
2、鹦鹉螺类
鹦鹉螺类在寒武纪晚期被发现,后来在奥陶纪相当的兴盛,它的种类很多,分布地区也是相当广泛的。后面逐渐的不断消退,目前只存在鹦鹉螺一个属3个种了。
3、海林檎
海林檎是一种棘皮动物,灭绝时间大约在泥盆纪晚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所有的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种类。
4、奥陶纪三叶虫
这种虫子主要生活在奥陶纪海洋里,它是一种十分有名的化石类动物,知名度也是相当高的,仅仅逊色于大家熟知的恐龙。
5、苔藓虫
苔藓虫目前还存活着接近4000种,据说这是三叶虫的敌人,甚至于三叶虫之所以灭绝也有它的很大功劳。
6、笔石
笔石最早出现时间是中寒武世,后来在奥陶纪繁殖发展的很快,它主要在水面上漂浮着,这是奥陶纪相当重要的生物。
7、甲胄鱼
甲胄鱼的外形也有点奇怪,它是现在存在的圆口纲动物的祖先,最早出现时间是奥陶纪,但是在泥盆纪末期灭绝了。
8、海星
海星也是现在常见的海洋生物,当然也是现代很多动物的祖先师祖,这种生物主要喜欢生活在海洋的底部,它们在奥陶纪就一直生活到现在,是一种比较有名的生物代表。
9、层孔虫
层孔虫生长十分奇怪,它们也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灭绝了,它们的共骨的表面有着奇异的纹状,在奥陶纪晚期出现了,但是在白垩纪灭绝了。
10、丰娇昆明鱼
丰娇昆明鱼是从远古时代依旧生活在现在的代表,另外它也是现在知道的最为古老的嵴椎动物,根据科学发现表面,最早的化石是5亿3千万年前的底层中。
几次物种大灭绝 恐龙都没了 它尼玛还活着
鹦鹉螺诞生于5.3亿年前,曾是海洋恶霸,可轻易撕裂吞下一两米的动物。经历过“大灭绝”时代后,鹦鹉螺逐渐变小,直到今天,世界范围内仍不断有发现鹦鹉螺或其化石的报告,每一次都震惊全球。
在奥陶纪晚期二叠纪初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之后,海洋里面出现了一种非常巨大的海螺。这种海螺跟今天那些外壳近乎圆形的海螺不同,它们的外壳很长,有点像一条头粗尾细的管子,所以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直壳鹦鹉螺。
4亿6000万年前,鹦鹉螺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利用触须来推动圆锥型身体喷气式的前进.
庞大鹦鹉螺的软体居住在一个很长且薄的圆锥型壳里。它没有鳍和尾巴,沿着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韧的圆锥型的肉质管子。鹦鹉螺利用这个管子吸进海水,再施加压力从反方向排出海水从而到达它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用调节壳中小室中的水量来控制其垂直位置。它的嘴和长触手从壳粗大的一端伸缩出来。
它以鱼类和节肢类动物为食物,如海蝎子。它用它触手和鸟嘴一样的嘴将捕获物撕裂。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海螺如果能有一个足球那么大就已经不小了。但是直壳鹦鹉螺的长度却达到了惊人的10米,个别比较长的个体甚至能够生长到12.5米的长度。
而且直壳鹦鹉螺的巨大外壳可不是中看不中用,事实上它们非常的坚固,比今天那种小型海螺的外壳要坚固十几倍。在当时那个时代,海洋里面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咬破直壳鹦鹉螺的甲胄。
不过,这正是应了“风水轮流转”这句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巨型鹦鹉螺在不断的进化之中体型变得越来越小,而海蝎子却在世代交替中变得越发强大。到了志留纪时期,海蝎子却成为了鹦鹉螺的恐怖天敌。
鹦鹉螺比恐龙出现的侏罗纪要早上将近三亿年。其间,地球经历过一次物种大灭绝,可能是因为受到一颗小行星的撞击。之后,在距今约两亿年前,恐龙等物种在地球上出现了。
地球的地壳大致已经相当坚固了。不过,在距今约六七千万年前,地球又遭遇到一颗陨石撞击,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近80%的物种又遭遇了一次大灭绝。再经过六千万年,人类才终于上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