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黄丸”有哪些?各有何功效?
六味地黄丸: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眩晕,耳鸣,腰痛,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归芍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有填精养血之功,对血虚头晕,崩漏等疗效显著。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其独特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证,能滋其阴,降其火。但方中知母、黄柏性寒,故脾虚便溏者须慎用,以免伤脾胃之气。
桂附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和附子。因此方有肉桂、附子的加入,而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适用于肾阳虚弱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阳痿、滑精,或女子宫冷不孕等。
济生肾气丸: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车前子和牛膝。由于二者的加盟,使其利水除湿之功增强,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七味都气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五味子有补益固涩之功,故七味都气丸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等。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和麦冬,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之效,此方妙在补阴而祛邪,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耳聋左磁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柴胡、磁石,主治肾虚耳聋、耳鸣、目眩,用以滋阴通窍。
左归丸:为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丹皮,加枸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有滋补肝肾真阴之功,适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尽,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等。
感谢邀请!你问的实际是“六味地黄丸”的衍生方
1.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用于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神经衰弱等。
2.龟柏地黄丸(《通俗伤寒论》):地黄丸减泽泻,加龟板、黄柏、白芍、陈皮、砂仁。主治头晕目眩、头重足轻、耳鸣耳聋、少寐多梦、烦热额红、心悸易怒、腰酸遗精。多用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
3.杞菊地黄丸(《医级》):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主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枯涩眼病。多用于高血压病和眼病。
4.八仙长寿丸(《医级》):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肾虚喘咳。多用于哮喘,肺结核晚期,心脏病及肺心病。
5.都气丸(《医宗已任编》):地黄丸加五味子。主治肾虚气喘、面赤、呃逆等。多用于哮喘、心肌病、膈肌痉挛等。
6.耳聋左慈丸(《医宗己任编》):地黄丸加五味子、磁石。主治头晕,耳鸣耳聋。用于高血压病、内耳性眩晕、神经性耳聋。
7.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地黄丸加酒洗生地、当归身、乳蒸茯神、柴胡、五味子。主治目胀痛、瞳散神昏、口苦咽干。多用于近视、瞧孔散大、角膜软化症、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
8.益阴肾气丸(《兰室秘藏》):地黄丸加当归、五味子、柴胡、生地,朱砂为衣。主治肝肾阴虚、腰痛胁痛、头晕失眠、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淋浊等。多用于贫血、慢性肝炎、肾病、乳糜尿、神经衰弱、神经性耳聋、心律不齐等。
9.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丸加桂枝、炮附子。即还原为《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足软、少腹拘急、下肢酸痛、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先兆流产和不孕症。
10.加味肾气丸(《济生方》):地黄丸加桂枝、炮附子、车前子、牛膝。主治腰重足肿、小便不利。多用于浮肿、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地黄的功效与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