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同槽司马懿父子如何蚕食曹魏曹髦自杀式袭击是冲动吗
魏明帝曹叡快死的时候,找了俩托孤大臣,一个是曹真的儿子曹爽,是当时的大将军,另外一个是三朝老臣司马懿。小皇帝曹芳是曹操三儿子曹彰的孙子,曹彰是曹丕的弟弟,曹植的哥哥,一母同胞,身份高贵。曹彰的儿子叫曹楷,曹芳是曹楷的儿子。曹叡的皇后郭皇后是西凉大家族出身,很有气度风范。曹叡临死前立曹芳为太子,名义上郭皇后就成了曹芳的母亲。
曹叡死后,8岁的曹芳成为小皇帝,郭皇后成为郭太后。但是这曹芳跟郭太后不亲,曹爽也把曹芳的亲生母亲送到曹芳身边,离间曹芳与郭太后的感情。
曹爽及其党羽控制小皇帝,也逼迫郭太后迁出原来的宫殿,宣示他们把持朝政的霸道,郭太后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此郭太后对曹芳这个小皇帝说不上多满意,但是她也得想办法平衡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权利。
但事实上,曹爽一直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就装病在家,曹爽一个人独自把持了朝政。他把王宫府库里的珍宝随意往自己家里拿,甚至把王宫的乐队调到自己家里,把宫女太监们随意驱使,这已经是把太后和皇帝欺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骗曹爽,说他只要交出权力就可以让他当一个富家翁。曹爽头脑简单,也牵挂妻儿,就天真地相信了,带着皇帝从高平陵回了皇宫。他要不把皇帝送回皇宫,就可以挟天子令诸侯,司马懿就是造反。
所以司马懿一定要把皇帝抢过来,他先骗过了曹爽,但是没过几天,随便找一个曹爽谋反的证据,把曹爽夷三族。不仅杀了曹爽一家,夷三族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父族、母族、妻族,父族就是他们这一家,母亲的家族是舅舅们、表兄表弟们,妻子的家族都要杀,就连他的亲朋好友全算进去。
在电视剧《虎啸龙吟》里,连曹爽3岁的儿子都被杀了,这叫斩草除根,看起来非常的惨。他的党羽,平常的那些狐朋狗友们,包括何晏这些人都被杀掉。
249年的高平陵政变,夺的是曹爽的军政大权,这事对郭太后和曹芳也是好事,因为他们被曹爽欺负了很多年。高平陵政变这年曹芳18岁。曹爽本来的权力先后集中于司马懿。251年,73岁的司马懿总算死了,司马师当了大将军。
逐渐成熟起来的皇帝曹芳越来越不满司马师,在大臣的撺掇下准备再来一次政变,夺了司马师的大将军,司马师有曹爽这个前车之鉴,毫不留情瓦解了这次预谋,老配方,将撺掇曹芳的大臣诛三族,紧接着就是威胁太后下诏废皇帝。
司马师想立为皇帝的人是曹据,曹据是曹冲的亲弟弟,是曹丕的同父异母兄弟,是曹叡和郭太后的叔叔辈。郭太后竭力反对,她指明立曹髦为新帝。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也就是郭太后的侄子辈儿,她还可以做新皇帝名义上的母亲,还可以做太后。
曹丕曾有8个儿子,7个都早死无后,只有曹霖有俩儿子,长子曹启,次子曹髦。曹髦从小就非常聪明,4岁被封高贵乡公。254年,司马师废掉23岁的曹芳,立14岁的曹髦为帝。
司马师擅行废立,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这样的名号当然都叫清君侧。但他们的实力和计谋都不如司马师,兵败身死。司马师那时候眼睛长了个瘤子,刚做完手术,这眼珠子在眼睛里还没长牢呢。
文钦死后,他儿子文鸯带兵偷袭司马师营帐,事发突然,司马昭受惊,眼珠子一下震出眼眶,为安定军心,他忍着痛硬塞进去,疼痛难忍时他蒙着被子不吭一声,说起来也是铮铮铁汉。让人想起当年夏侯惇的狠劲。
文鸯失败后投降了司马师,但司马师眼睛的炎症最终要了他的命,临死前,他把军权全都交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比司马师更加凶狠,在电视剧《虎啸龙吟》里,司马师还是比较正义凛然的形象,而司马昭就像他的父亲司马懿一样,鹰视狼顾,野心极大。
少年天子曹髦非常有志向,崇拜少康。夏朝初年太康失国,少康后来复国,才匡正了失序的朝纲。曹髦把自己比作少康,可见他的雄心壮志,自然对司马昭很反感。曹髦曾经气愤地对身边的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典故。
司马昭和皇帝曹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曹髦手里面没有可以调遣的军队,朝军的军政大权全部被司马昭把控着,司马昭当晋王,加九锡,就像当初的曹操,就是副皇帝,马上就要篡位。
260年,曹髦登基6年了,已经20岁,他实在是太痛恨司马昭了,忍无可忍,就组织宫内的太监侍卫们,还有一些人忠心耿耿听皇帝的话,跟着他一起,他们驾着几辆战车,曹髦站在战车上手里持着剑,一路高喊冲到了司马昭的大将军府。
皇帝砍砍杀杀冲过去了,门口那些把门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毕竟是皇帝,谁也不敢动。曹髦叫喊着进去要杀司马昭,司马昭不敢明目张胆把皇帝怎么样,这样他逃不过谋反的罪名。
曹髦持剑一顿砍杀,这时候司马昭手底下有一个人叫贾充,贾充就跟司曹髦马昭府邸里一个门客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今天吗?成济立即挥动长矛,一下刺死了曹髦。
皇帝曹髦死在了司马昭家里,这个成语叫玉碎九重。
皇帝死在自己家里,司马昭难堵天下悠悠之口,有人说必须把贾充这个坏家伙杀了,并且诛三族。司马昭舍不得杀贾充,贾充也死不认账,说是成济杀的皇帝,司马昭借坡杀驴,把成济杀了,而且诛三族。成济死前破口大骂。
而贾充则成为晋朝开国功臣,他的闺女贾南风后面还嫁给了司马昭的孙子司马衷,这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和丑皇后。
三马同槽终结三国
散文标题: 三马同槽终结三国
关 键 词: 三国 终结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曹操曾经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为此,他杀了马腾、大战马超,后来又怀疑司马懿,对司马懿多加防备。尽管如此,司马家还是采用与曹操一般的手段,夺取了曹魏的家业,进而终结了三国,建立了奢华而纷乱的西晋。
三马之中当属司马懿为头,早年的司马懿因为才名而被曹操赏识,尽管曹操对司马懿一直不那么放心,但他对司马懿还是颇具知遇之恩,对于司马懿的贡献,曹操还是赏罚分明,慢慢把司马懿提拔了起来,使之成为曹丕称帝后的左膀右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一直作为诸葛亮的对头出现,每每看到诸葛亮受阻于司马懿,北伐无功而返时,心中不免对他恨之入骨,如同周瑜被孔明所克,诸葛亮就过不了司马懿这道坎,一腔匡复汉室的热血,最终洒在了五丈原。而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孟达反叛之事,更是彰显了司马懿的手段。
应该说司马懿在曹丕、曹睿再世的时候,还没有露出反状,一方面资历还不够,羽毛未丰;另一方面,两位皇帝均为英明自主,且对司马懿颇有知遇之恩。在为魏国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司马懿的军功不断积累,人气也不断上升,尤其是曹丕的高度信任,每每亲征都让司马懿留守许昌,充分展示了司马懿的治国之才。而随着魏国皇帝的一代不如一代,加上曹爽的挤兑,司马懿终于按耐不住了,清理了曹爽之后,他犹如曹操当年一般,牢牢控制了朝政。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魏宗万演绎了一个智慧、猜忌、残忍的司马懿,基本再现了历史上司马懿原型。通过司马懿的安抚与镇压,尽管司马懿假惺惺地拒绝傀儡皇帝的册封,到司马懿去世前,曹魏除了名称之外,其实质早已姓了司马。
其他的二马司马师、司马昭在长期跟随司马懿的征战中,也逐步成长起来,而其中的司马师,更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在司马懿后期的军师、政治生涯中,司马师是他得力的助手,铲除曹爽他是主要策划者,抵御孔明,他屡屡进言,与东征西讨之中,司马师耳濡目染,把老爹的一套全部学到了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虽然大权独揽,各方豪杰并不太服气,朝中的一批忠于曹魏的大臣都被他砍杀殆尽,而毋丘俭、文钦等人的反叛,也被司马师一一扑灭,而大败吴将诸葛恪也展示司马师的军师才能,可惜司马师早逝且无子嗣,白白便宜了司马昭、司马炎父子。
当司马昭接过乃兄的权杖之后,魏国的日子也就没了几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魏国傀儡皇帝曹髦的怒言,而悲情的曹髦也死于讨伐司马昭的路上,之后,司马昭继续残杀不同政见者,加快司马氏夺权的步伐。司马昭虽然残暴,但是文韬武略还是深得其父所传,一方面继续篡位,一方面派遣大军灭掉了蜀国,就在他当上晋王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把水到渠成的皇位留给了儿子司马炎。
如果说司马懿父子是另曹操寝食难安的骏马,那么,坐享其成的司马炎,就不是什么好马了,三马好不容易拱掉了曹魏,而他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一点也不知道爱惜,大封诸侯、奢侈腐化,统一没多久的中华大地又陷入了“八王之乱”的泥潭,进而是纷争的南北朝,若是三马有灵,看到后世子孙如此,估计也只有摇头的份了。 喜欢
三马同槽 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马懿父子三人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出处:《晋书·宣帝纪》:“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据《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就发现他颇有雄心壮志,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司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不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吗?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你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活放在心上。后来,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马氏父子三人不但相继专嬗曹魏朝政,而且最终还灭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晋。 第一次的三马是马腾,马超,马岱。第二次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民谚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家族是怎样一步步蚕食曹魏政权的呢?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传闻世上有四大杰出的权谋家,“卧龙、凤雏、幼麒、冢虎”,卧龙和凤雏是想必都不陌生,是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两大重要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和庞统。而后面两人,幼麒是指姜维,冢虎就是指的司马懿。司马懿是司马家族最杰出的人物代表,同时也是西晋王朝的真正奠基者,也就是说,没有司马懿,就没有后来西晋王朝的崛起。
司马懿是如何夺取曹魏政权的?
在司马懿逐渐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个人意愿是不容忽视的,他本来不愿加入曹氏集团,入仕后,表面上伪装成为曹魏政权的积极拥护者,事实上,不甘心居于人下的,一直在等待着时机,企图取而代之。但司马懿要想夺取政权,仅仅通过自己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他最终能够夺取政权与后来的历史机遇是分不开的,历史的发展似乎就是要把他推向历史的前台。
黄初元年(220),曹丕代汉自立。曹丕是与曹植经过激烈角逐之后才被立为太子,故即位之初,在中央及地方多提拔其太子时的旧党。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骨干,因而在黄初时期上升的速度极快,由丞相长史转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黄初六年加抚军大将军,在曹丕率大军远征时留守许昌,总掌后方的军政大权。这正是司马懿飞黄腾达的开始。
以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是司马懿进入决策中心的标志。但是,这时候的司马懿,因为与曹丕的特殊关系而居于高位,没有突出的政绩,甚至没有率大军作战的经历。因而,黄初七年(226),文帝疾笃,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成为顾命大臣,司马懿的地位排在四位顾命大臣之末。不过,曹魏的灭亡,从曹丕遗诏司马懿抚政就已经开始了。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的政治声望急剧上升。他先后出镇中南和西北战场,负责对吴、蜀的战争,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辽东公孙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把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魏国公认的最杰出的军事统帅。随着另外三位顾命大臣以及其他元老重臣的相继离世,司马懿的地位实际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达到了权力巅峰,但取代曹魏的时机尚不成熟,皇帝宝座依然是他不敢觊觎的。魏明帝曹睿并非庸碌无为者,在登基不久,便将诸位顾命大臣分派到各重要战场,命陈群主持政务,而自己总揽军政大权。
司马懿继续伪装,然而曹睿和他的忠臣们对司马懿已经感到了不安,表面上君臣相安无事,而实际上猜疑已经开始了。青龙四年(236),司马懿向魏明帝进贡白鹿,明帝诏书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16将司马懿比作摄政的周公,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作为异姓功臣,司马懿自然有危机之感,在此之前,“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17魏明帝为社稷而担忧,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司马懿的忠心。尽管司马懿功高盖世,但魏明帝如果要决心除掉他,下一诏书即可。可当时三足鼎立、连年征战的情况不允许他这样做。而司马懿本人十分谨慎的心理也帮助他继续把自己掩饰起来。魏明帝在复杂的局势下还需要依靠他。
曹睿临死前,司马懿又取得了同曹爽共同辅佐8岁小皇帝曹芳的重任。司马懿在曹芳即位后的前几年,主要是主持对吴国的防御。而后朝政逐渐被大将军曹爽所垄断。其实曹爽集团对司马懿的排挤,从齐王曹芳即位不久便已开始,仅仅是没有被激化。曹爽是个知识浅薄、无德无才的平庸之辈,为了使自己的权力不被架空只得起用亲朋好友。他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来排挤司马懿的势力,企图将司马懿架空。司马懿伪装生病,不过问政事,实际上却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集团。
正始十年(249)初,司马懿乘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时,起兵控制了京都,发动了政变。当时如果曹爽借皇帝之手诛杀司马懿,他只需要下一诏书足矣,但懦弱的性格使他不敢斗争,放弃了抵抗,向司马懿交出了兵权。而此前没有兵权、发动政变的司马懿正好摸准了曹爽的致命弱点。
高平陵政变使曹爽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放弃了正面抗争,“称疾不上朝”,等待时机,恰逢曹爽集团改制失误,使司马懿成为政治反对派的领袖,并以精湛的斗争艺术,导演了高平陵政变这场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于是,晋代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司马懿早年确有避世之心,伏膺儒教,怀有叛逆之心。入仕之初即怀有雄豪之志,在曹魏政权内部潜伏40余年,表面上臣服于曹氏,虽然他的思想观念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骨子里从未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确切地说,他在曹魏政权内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的事业奠定基础。最终,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也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但他并没有听取曹操的忠告,且论自身的资质而言,也远不及曹操的深谋远虑,因此他不仅重用了司马懿,且死前给予了司马懿实际的兵权,这期间司马懿簇拥曹丕废帝立位,其实也是借曹丕之手推翻汉室政权,重新设立新的政权体系。这也是促成司马家族后期篡权夺位的导火索,司马懿聪明就聪明在他分的情时机,看得清形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加之他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最终开始了他心中大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后来与诸葛亮长达7年的北伐战场上,更是奠定了结识的政权基础及经验,而着经历三代托孤辅主的他,多年政治经验的积累,促使他培养了一群可靠精干的羽翼臣子,也终于在后期扫除曹爽党群之后,成功地从曹魏政权的幕后走向台前,如同当初曹操以魏代汉一样,以晋颠覆了曹魏政权,控制了几乎整个天下……
司马家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曹魏,直至取代的?
在三国之中,虽然曹魏是最强大的一方,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曹魏灭亡的结局。对于曹魏的灭亡,自然是拜司马懿家族所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司马懿家族来说,之所以能取代曹氏,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这才达成了建立西晋的目标。在笔者看来,曹魏的灭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或者称之为三部曲。其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灭蜀之战为终章。?
第一步:高平陵之变
在高平陵之变前,没人可以看出司马懿会篡夺大权。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取代曹氏的倾向,则是越来越明显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面对司马懿的突然发难,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结果,在司马懿的承诺下,曹爽放弃了抵抗,也即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背景下,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在高平陵之变后,伴随着曹爽势力的清除,司马懿得以执掌曹魏大权。当然,这距离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显然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况且,司马懿当时已经70多岁了。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不仅没有像曹操一样称王,甚至连丞相一职都不愿意接受。在司马懿看来,取代曹魏的过程,自然需要司马师等人来完成了。
第二步:平定淮南三叛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主要是掌握曹魏朝廷的大权,以及基本上控制了曹魏西线的兵权。这是因为司马懿长期镇守雍凉地区,抵抗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不过,对于曹魏东线的将士,却不是司马懿的心腹。因此,对于淮南三叛的发起者,主要是曹魏东线的将领。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篡夺大权,使得掌握曹魏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第三步:魏灭蜀之战
最后,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弑杀了曹髦这位皇帝。虽然司马昭弑君后,没有将领起兵反对司马昭。不过,司马昭还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发动魏灭蜀之战,也是因为司马昭想要缓解天下仁人志士的指责。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
在此背景下,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成功消灭了蜀汉,司马昭无疑有了取代曹魏的底气。不过,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因为在公元265年就去世了,司马昭没能完成建立西晋王朝的目标。在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正式消灭魏国,建立了西晋王朝。综上,曹魏灭亡三部曲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平定淮南三叛为关键,而魏灭蜀之战则是终章。三部曲之后,名存实亡的曹魏,只是在等待一个句号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